拒绝“校园贷”“现金贷”,营造健康学习环境
2018年09月11日

又双叒叕开学啦

转眼9月已经快过半, 军训也差不多接近尾声,大学的生活是不是如想象般美好?但步入大学之后,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,“校园贷”、“现金贷”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追求高消费获取现金的途径,当利益与欲望夹杂着逼向象牙塔,看似天真懵懂的青年学子,并非全部都能幸免。有人成为受害者,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;有人摇身一变成为加害者,在私利的裹挟下直入歧途;而在教育部明令禁止“校园贷”的今天,在暗流汹涌的贷款丛林中,依旧上演着狩猎的剧情……

案例一:

主人公叫“小谢”,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。大二的一天,小谢在网上看到了校园贷的广告,由于家庭条件不好,生活费紧张,小谢动了心。于是,他下载了相关APP,进行了第一次贷款。尝到甜头的小谢一发不可收拾,开始了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生活。一年多的时间,他一共借款60多次。而这期间,他已经还款21万元,却仍有5万元没有还完。



其他案例:

今年3月份,张家口市一在校大学生,在当地一家宾馆被发现死亡。该男生父亲说:“怀疑儿子死亡是因为“校园贷催贷”,今年1月至今,已接到多个催贷电话”。


2017年11月28日,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大四男生随某从郑州某公寓26楼出租屋跳楼身亡。从其女友处得知,随某深陷校园贷。其实,随某的父母已帮他还了十多万元。随某的QQ空间动态显示,11月27日10点33分,他曾发表说说:“多活了这么久,不如早点上路”。


9月开学季,当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校园时,21岁的朱毓迪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。当警方在汉江找到他的遗体时,才发现这个男孩的手腕上都是自残后的刀伤,触目惊心。悲痛的朱毓迪父母发觉,儿子生前陆陆续续在10多个网贷平台上借了20多万,而他的贷款用途只是聚餐和还以前的贷款。从一笔几百块、几千块的贷款开始,利滚利一直累积到几十万,最后被逼得走上绝路,朱毓迪绝不是第一个,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。

这些跟校园贷牵扯不清、最终走上绝路的大学生,大多是因为相似的原因深陷校园贷泥淖。在家境一般的情况下,想瞒着父母买奢侈品,或是在同学面前“炫富”逞威风,而零门槛、来钱快的校园贷平台,就成了他们一致的选择。


  而在挥霍完借来的钱财之后,他们往往也会陷入相似的怪圈——还不起贷款,于是就从别的贷款平台上借钱填补以前的窟窿,结果欠的钱与利息却越来越多,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……

远离“校园贷”——勿信小广告

细数无数的案例可以发现,所有的校园贷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洗脑


大学里很多角落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贷款广告,文案更是简单粗暴:小额贷款、安全、快速、无需抵押……然而事实上确实是不需要什么手续,就可以轻松获得贷款,但这却是陷入深渊的第一步。

远离“校园贷”——不要有侥幸心理

有时候“校园贷”的发展也是通过同学间或者朋友间,通过诱人的条件,让受害者轻信,并忽视风险的存在。然而,“校园贷”之所以那么容易就可以轻易贷到,也和高额利息有关。让借贷者崩溃的校园贷利息到底有多高?年利率高达30%甚至50%,一开始贷款时受害者绝对想象不到借个1、2万最后能积累成上百万的债务。

远离“校园贷”——营造健康学习环境

一、理性消费

 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,自觉抵制各种非理性消费的诱惑。面对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,以及周围同学无意间的攀比,要有理性心理,认识自己的消费水平以及正确消费心理。


二、考虑家人

  校园贷悲剧多数与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消费有关,而大多学生的家庭并不富裕,在大手大脚花钱的同时,或许更应该去想想父母。所有超出目前家庭承受范围的消费水平,都应该事先考虑到可能对家人造成的伤害。


三、独立承担

  大学生虽然多数没有经济能力,但已经是成年人,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学会独立承担后果,不能闯了祸,扔下一堆烂摊子,让父母来收拾。大学生在选择了超出当前能力的消费时,应提前做好如何偿还借款的准备,而不是一味地拆东墙补西墙,导致缺口越来越大,酿成悲剧。


四、学会理财

  除了量力而行,大学生还可以养成随手记账的好习惯,努力做到开源节流,定期分析自己的日常支出,及时优化自己的消费结构,定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储蓄或者简单理财,聚沙成塔,让校园恢复成健康的学习环境。

『打印』 『关闭本页』